本文作者:author

手回集团IPO再冲刺:盈利焦虑难掩,第二把交椅不好坐

手回集团IPO再冲刺:盈利焦虑难掩,第二把交椅不好坐摘要: “第二把交椅”不好坐?手回集团再冲刺IPO,难掩盈利焦虑近日,手回集团再次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试图坐稳其自诩的“国内线上保险中介第二把交椅”。这已经是它今年第三次冲击境外IP...

“第二把交椅”不好坐?手回集团再冲刺IPO,难掩盈利焦虑

近日,手回集团再次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试图坐稳其自诩的“国内线上保险中介第二把交椅”。这已经是它今年第三次冲击境外IPO了。更新后的招股书披露了最新的财务数据,试图让境外投资人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其价值,当然也包括风险。

但仔细翻阅这份招股书,我个人认为,其所谓的“价值”可能需要更深入的考量。

营收下滑,盈利依旧是硬伤

2024年,手回集团实现营收13.87亿元,同比减少了2.47亿元,跌幅超过15%。毛利和营业利润也双双下滑,虽然净亏损有所收窄,但依旧高达1.35亿元。

这样的成绩单,很难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与2023年的阶段性高峰相比,2024年的表现显得有些疲软。营收和利润双双下滑,即使亏损收窄,也难以掩盖其盈利能力的不足。

长期寿险“腰斩”,转型迫在眉睫

手回集团的收入构成中,保险交易服务收入占据绝对主导,而长期险产品又是重中之重。然而,2024年,长期寿险收入同比“腰斩”,锐减5亿元,占比下降超过25个百分点。这对于总营收的影响是巨大的。

手回集团将此归咎于整体经济放缓和银行保险服务新规。经济环境的影响的确存在,但更值得关注的是银行保险服务新规带来的佣金率下降。平均首年佣金率从2023年的31.7%下降到2024年的21.5%,直接影响了手回集团的收入。

在我看来,过度依赖长期寿险,无疑是埋下了一个隐患。市场环境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寻找新的增长点,未来的日子恐怕不会太好过。

值得注意的是,重疾险、医疗及其他保险以及短期保险的收入占比有所提升。这或许是手回集团正在努力进行转型,试图摆脱对长期寿险的过度依赖。但这种转型能否成功,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渠道依赖,风险集中

从渠道端来看,手回集团主要依赖“牛保100”合作伙伴,贡献了超过六成的营收。过度依赖单一渠道,无疑增加了风险。一旦合作出现问题,或者“牛保100”自身发展受限,手回集团的业绩必然会受到波及。

虽然“小雨伞”和“咔嚓保”的贡献也在逐渐增加,但短期内还难以撼动“牛保100”的主导地位。在我看来,分散渠道,寻找新的流量入口,是手回集团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首年保费下滑,增长动力不足

首年保费是衡量保险中介业务发展的重要指标。2024年,手回集团各类产品实现首年保费收入同比减少3.5亿元,其中长期寿险的降幅最为明显。这表明,手回集团的增长动力正在减弱。

资本加持,能否助其突围?

招股书显示,手回集团背后站着歌斐资产和红杉等知名投资机构。资本的加持,无疑给手回集团带来了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但仅仅依靠资本,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关键在于,手回集团能否利用好这些资源,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围而出。

行业竞争激烈,未来充满挑战

与手回集团类似的保险中介,如众淼控股已经登陆港交所,有家保险、致保科技也已在美股上市。竞争对手的崛起,无疑给手回集团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在线上保险中介这个赛道上,手回集团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如何摆脱对单一产品和渠道的依赖,如何提升盈利能力,这些都是摆在其面前的难题。

总的来说,手回集团的IPO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尽管有着“国内线上保险中介第二把交椅”的头衔,但其盈利能力、产品结构、渠道依赖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少问题。

能否成功上市,以及上市后能否获得市场的认可,仍然充满变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