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保贝”是救命稻草还是饮鸩止渴?ICT企业百亿神话背后的真相!

ICT行业“金箍棒”?“京保贝”真能点石成金?
翰林汇的故事听起来很诱人:一个ICT企业,搭上京东“京保贝”的快车,销售额从几亿飙升到近70亿。这让人不禁想问,“京保贝”真有这么神?
“有订单就融资”?理想很丰满,现实呢?
“有订单即可融资”,这听起来确实解决了供应链上游预付款的难题。但仔细想想,这不就是一种变相的“赊销”吗?说白了,就是京东先帮你垫付了货款,等你卖出去再还钱。这种模式,在市场行情好的时候自然皆大欢喜。可一旦市场波动,滞销情况出现,风险最终还是得由翰林汇自己承担。
翰林汇总裁助理马宁提到“对比传统的金融机构,与京保贝合作,在时效上可能会快三周左右”。快是快,但别忘了,金融的核心是风控。传统金融机构审核严格,是为了降低坏账风险。京保贝如此“高效”,是不是在风控上有所放松呢?这“三周”的时间差,是用更高的风险换来的吗?
“资金周转效率提升20%”?水分有多少?
“资金周转效率提升20%”,这个数字听起来很漂亮。但具体是怎么算的?是所有产品线的平均值,还是仅仅是PC笔记本品类?如果是后者,那这个数字的参考价值就要打个折扣了。
而且,资金周转效率的提升,真的是完全归功于“京保贝”吗?有没有考虑到京东平台本身的流量优势,以及翰林汇自身的运营能力?把所有的功劳都归结于一个融资工具,未免有些夸大其词。
“国补”政策下的“百亿计划”?是馅饼还是陷阱?
京东供应链金融推出面向“国补”商家的“百亿计划”,听起来很诱人。但仔细想想,“国补”政策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一旦政策调整,或者市场需求不及预期,这些囤积的货物就会变成企业的负担。
京保贝提供的“专项提额和息费补贴”,固然能缓解一时的资金压力,但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负债。如果销售情况不理想,企业可能会陷入“越补越亏”的恶性循环。
“京保贝”的本质:一种“流量变现”的工具
说到底,“京保贝”其实是京东利用自身平台优势,将流量变现的一种方式。它为商家提供了便利的融资渠道,同时也牢牢地将商家绑定在自己的平台上。
这种模式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商家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销售额翻十倍”的诱惑冲昏头脑,要充分评估自身的经营能力和市场风险。否则,“京保贝”这根“金箍棒”,很可能会变成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