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uthor

京东互联网医院两周年:光鲜数据难掩互联网医疗三大隐忧

京东互联网医院两周年:光鲜数据难掩互联网医疗三大隐忧摘要: 京东互联网医院皮肤医院两周年:光鲜数据下的隐忧与挑战京东互联网医院皮肤医院喜迎两周年,官方新闻稿里充斥着“服务创新”、“技术深耕”、“生态共建”这类让人耳朵起茧的词汇。两千万用...

京东互联网医院皮肤医院两周年:光鲜数据下的隐忧与挑战

京东互联网医院皮肤医院喜迎两周年,官方新闻稿里充斥着“服务创新”、“技术深耕”、“生态共建”这类让人耳朵起茧的词汇。两千万用户,99%的好评率,看似一片欣欣向荣,但这数字背后,真的代表了互联网医疗的进步,还是仅仅是又一场资本驱动的“圈地运动”?在我看来,所谓的“互联网+医疗”的模式创新,远没有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本问题,反而可能加剧了信息不对称,放大了患者的焦虑。表面上便捷高效的在线服务,实则可能牺牲了医患之间的信任和深度交流。互联网医疗究竟是解决了问题,还是制造了更多问题?这恐怕才是我们更应该冷静思考的。

两千万用户的背后:互联网医疗的虚假繁荣?

好评率99%?数字游戏背后的真实体验

“好评率99%”这种数据,我向来嗤之以鼻。先不说有多少是刷单、水军的功劳,单就说用户评价的机制,就充满了猫腻。用户但凡给个差评,恐怕立刻就会有客服打电话来“亲切关怀”,试图用各种小恩小惠来“摆平”。更有甚者,直接威胁删除差评。在这样的“引导”下,能有多少真实的声音被听到?更何况,互联网就医的用户,往往更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病情稍有好转就容易给出好评,但长期疗效如何,复发率怎样,这些才是真正衡量医疗服务质量的关键指标,却往往被忽略不计。

互联网医疗的下沉市场困境

京东互联网医院,说白了还是依附于京东这个电商平台。它的用户群体,很大程度上还是集中在一二线城市,那些对互联网接受程度高、消费能力强的人群。真正需要医疗资源的,是广大的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这些地区的居民,可能连智能手机都用不溜,更别提在线问诊了。就算他们勉强学会了操作,网络条件、医疗水平、药品配送等等,都是难以逾越的障碍。所以,所谓的“累计服务超过2000万名患者”,有多少是真正惠及到了最需要帮助的人?恐怕还是要打个大大的问号。互联网医疗,如果不能真正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那它就只能是少数人的特权,一种变相的“精英医疗”。

“医检诊药”闭环:看似便捷,实则暗藏风险

上门检测:谁来监管?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京东互联网医院率先打通“医检诊药”闭环,这个口号听起来很诱人,尤其是什么“专业护士上门采血,平均5小时出具报告”,简直是懒人福音。但我却对此深感担忧。上门检测,看似省去了患者跑医院的麻烦,但却把风险转移到了患者家中。这些上门服务的“专业护士”,资质如何?培训是否到位?操作是否规范?一旦出现医疗事故,责任谁来承担?更别提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了。谁能保证采血样本的安全,谁能保证检测报告不被滥用?这些问题,京东互联网医院恐怕并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药品配送:速度与安全,如何平衡?

药品配送到家,确实很方便。但药品毕竟不是普通商品,它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处方药的审核是否严格?配送过程中的温度控制是否达标?患者用药指导是否到位?这些都是药品配送必须考虑的问题。如果只追求速度,而忽视了安全,那就本末倒置了。更何况,互联网售药,很容易滋生非法渠道和假冒伪劣产品。患者缺乏专业的辨别能力,很容易上当受骗。一旦买到假药,轻则延误病情,重则危及生命。所以,互联网售药,必须加强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行为,才能真正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否则,所谓的“便捷”,就可能变成“陷阱”。

AI诊疗:是效率提升,还是对医生价值的贬低?

“京医千询”:AI大模型真的能替代医生吗?

京东健康号称自己有“京医千询”医疗大模型,能“辅助”医生诊疗,分诊准确率高达99.5%,电子病历书写效率提升120%。这些数据听起来很吓人,好像AI真的要取代医生了。但我对此持怀疑态度。医疗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信任,是医生对患者病情细致的观察和判断,是对患者心理的关怀和疏导。这些都是AI无法取代的。AI可以提供数据支持,可以辅助诊断,但它不能替代医生的经验和直觉,更不能替代医生的责任心和同理心。过度依赖AI,只会让医生变得懒惰和麻木,最终损害的是患者的利益。

AI患者管理大赛:作秀还是创新?

“AI患者管理大赛”,听起来很高大上,好像医生们都在积极拥抱新技术。但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营销活动。让医生们用AI大模型来管理患者,看似提高了效率,但实际上可能剥夺了医生与患者深入交流的机会。医生们忙着操作AI系统,忙着收集数据,还有多少时间真正倾听患者的诉说?所谓的“创新性的医疗解决方案”,有多少是真正基于患者的个性化需求?AI患者管理,如果只是为了提高效率,而忽视了人文关怀,那就失去了医疗的意义。在我看来,与其花大价钱搞这些“AI大赛”,不如多花点心思培养医生的医德和医术,提高他们的诊疗水平,这才是真正对患者负责。

科研合作:利益驱动下的学术泡沫

RWD科研平台:数据收集效率提升的背后

京东互联网医院积极与各大医院合作进行科研,还搞了个RWD科研平台,号称数据收集效率提升6-7倍。这让我不得不怀疑,这些科研合作的背后,到底有多少是真正的学术追求,又有多少是利益驱动?互联网医院掌握着大量的用户数据,这些数据本身就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与医院合作搞科研,一方面可以利用医院的学术资源,为自己贴金;另一方面,也可以名正言顺地获取更多的数据,用于商业目的。至于科研成果的质量,有多少是真正有价值的,有多少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而炮制出来的,恐怕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清楚。

互联网医院的科研伦理困境

互联网医院搞科研,面临着许多伦理上的挑战。用户数据的使用是否经过充分授权?患者的隐私是否得到充分保护?科研成果的发表是否客观公正?这些都是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如果为了追求科研成果,而忽视了伦理道德,那就会对患者的利益造成损害。更何况,互联网医院的科研往往缺乏透明度,外界很难监督其科研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学术不端行为。所以,互联网医院搞科研,必须建立完善的伦理审查机制,加强监管,确保科研过程的合法合规,才能赢得社会的信任。

互联网医疗的未来:泡沫破灭,还是价值回归?

互联网医疗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为医疗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在线问诊、远程监测、AI辅助诊断等等,都极大地提高了医疗效率,降低了医疗成本。另一方面,互联网医疗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医疗伦理等等,都需要认真对待。如果互联网医疗不能解决这些问题,不能真正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医疗体验,那么它终将沦为资本炒作的工具,泡沫破灭是迟早的事。

只有当互联网医疗回归医疗的本质,真正以患者为中心,解决患者的实际需求,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需要政府加强监管,规范行业行为;需要医院积极参与,提升医疗质量;需要企业承担责任,保护用户权益;更需要医生坚守医德,用心服务患者。只有当各方共同努力,才能让互联网医疗走出虚假繁荣,回归真正的价值,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5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