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OSS直聘财报:光鲜数据下的隐忧

谁在欢呼雀跃?BOSS直聘财报背后的冷思考
BOSS直聘发布了2024年财报,数据确实亮眼:全年净利润增长42.6%,第四季度平均月活跃用户增加27.9%。创始人赵鹏在公告里激动地表示,这是“收入和盈利能力双提升的优秀成绩”。首席财务官张宇也补充说,经调整经营利润率创下历史新高。乍一看,一片欣欣向荣。
数据背后:结构性增长?还只是流量堆砌?
然而,我总觉得这些数据背后,有些东西被刻意忽略了。月活跃用户(MAU)的增长,真的代表平台质量的提升吗?有多少用户是“僵尸粉”,或者只是为了看看有没有更好的机会而“潜水”?单纯的用户数量增加,并不能直接等同于实际招聘效果的提升。
想想我自己的经历,以及身边朋友的吐槽。很多时候,在BOSS直聘上沟通,效率并不高。信息不对称,职位描述模糊,HR回复不及时,甚至遇到“画大饼”的情况,屡见不鲜。用户增长了,但体验是否同步提升?这是一个需要打个大大的问号的问题。
AI赋能:噱头还是真材实料?
赵鹏提到,公司推出了包括AI助手在内的一系列AI产品和服务,并将持续引领在线招聘行业在前沿AI应用领域的探索和发展。这里面,我嗅到了一丝营销的味道。“AI赋能”、“前沿探索”,这些词汇听起来很酷炫,但实际效果如何?
我并非完全否定AI在招聘领域的应用。例如,利用AI进行简历筛选,可以提高效率。但如果过度依赖AI,会不会导致招聘过程的同质化,忽略了求职者的个性和潜力?更重要的是,AI算法是否存在偏见,会不会加剧就业歧视?这些都是需要警惕的风险。
联想到前段时间LinkedIn被曝出AI生成的个人资料照片存在偏见(参考:《MIT Technology Review》报道 “LinkedIn’s AI-generated profile photos were riddled with bias”),我对招聘平台使用AI技术始终持保留态度。
盈利能力:压榨还是创新?
财报显示,BOSS直聘的盈利能力大幅提升。这固然值得肯定,但盈利的来源是什么?是靠提升服务质量,增加用户黏性,还是靠提高会员费,增加企业招聘成本?
我曾经和一些中小企业主聊过,他们对招聘平台的收费模式颇有怨言。一方面,招聘需求不大,但不得不购买套餐,造成浪费。另一方面,如果想要获得更好的曝光度,就必须额外付费,这无疑增加了他们的经营压力。
企业赚钱无可厚非,但如果盈利模式建立在对用户的“压榨”之上,而不是真正为用户创造价值,这样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其他财报信息:几家欢喜几家愁
除了BOSS直聘,还有一些其他公司的财报信息也值得关注:
- 德康农牧: 生物资产公允价值调整后净利润达42亿元。这说明了什么?生猪养殖行业回暖了?还是仅仅是会计上的数字游戏?
- 思考乐教育: 预期2024年收入及净利润均创历史新高。在教培行业受到严格监管的背景下,思考乐教育的逆势增长,是转型成功,还是另有蹊跷?
- 云南水务: 预期2024年普通股股东应占亏损16.5亿元至18.5亿元。环保行业也开始不好做了吗?这是否与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有关?
这些数据,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盈喜”、“盈警”的表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