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uthor

上海农商行“溃堤”真相:是谁在裸泳?

上海农商行“溃堤”真相:是谁在裸泳?摘要: 上海农商行巨额罚单:扩张野心下的合规“溃堤”2025年3月12日,上海农商银行收到了一份来自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的“大礼”——一张高达860万元的罚单。这并非孤例,2...

上海农商行巨额罚单:扩张野心下的合规“溃堤”

2025年3月12日,上海农商银行收到了一份来自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的“大礼”——一张高达860万元的罚单。这并非孤例,2024年12月该行及其浦东分行已分别被罚155万元和200万元。短短三个月内,累计罚款超过千万元。我个人认为,这不仅仅是几张罚单,而是上海农商银行乃至整个农商行体系在高速扩张中,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崩溃的冰山一角。

谁在裸泳:高管治理的“纸牌屋”

18项违规行为,触目惊心。要我说,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高管未经任职资格许可即履职”。这简直是对监管的公然挑衅!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上海农商银行内部,某些人根本没把监管当回事。这种漠视规则,胆大妄为的态度,是如何滋生的?更令人担忧的是,绩效薪酬体系竟然“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这简直是鼓励员工冒险,为了短期利益不顾一切!这种激励机制,简直是为日后的风险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看看那些动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高管年薪,他们真的对得起储户的信任吗?我对此深表怀疑。

风控是“皇帝的新装”?

再来看看那些所谓的“审慎经营”。九项违规,几乎涵盖了个人贷款、流动资金贷款、互联网贷款等所有重要业务领域。互联网贷款“本地化经营执行不到位”,说白了就是为了追求业绩,跨区域违规放贷,把风险扩散到全国各地。更可笑的是,董事长徐力先生在2024年业绩会上还大谈“风控扎实”是核心竞争力。现在看来,这简直就是啪啪打脸!贷款资金审核、信贷资产转让尽职调查等环节接连失守,所谓的风控,不过是掩盖内部腐败和管理混乱的一块遮羞布。

“引擎”失灵:财富管理变“危财”管理

上海农商银行一直将“财富管理”视为发展的“引擎”。但现实呢?理财业务违规频频。 “理财双录不规范”意味着投资者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忽悠购买了高风险产品。“未收取合格投资者证明材料”更是直接违反了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要求,把不适合的“韭菜”拉进了高风险的“镰刀地”。更严重的是,在债券承销中漏计市场风险资本,简直就是财务造假!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更是对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造成了威胁。

冰冻三尺:历史遗留与制度性缺陷

上海农商银行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形成。2023年和2024年已经多次被罚,违规行为涉及房地产贷款、不良资产虚假转让、理财信息披露等各个方面。这说明什么?说明上海农商银行内部存在着深层次的制度性缺陷和历史遗留问题。合规文化缺失, “重业绩、轻合规”的思想根深蒂固。 2024年净利润增速大幅下降,不良贷款损失类余额激增的情况下,高管薪酬依然逆势上涨,简直是不可思议!这种激励机制,只会让那些高管更加肆无忌惮地追求短期利益,而置银行的长期发展和储户的利益于不顾。战略与执行脱节,上海农商银行口口声声说要“稳健发展”,但实际操作中却屡次突破审慎底线。拨备覆盖率骤降,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连续下滑,说明其风险抵御能力正在不断弱化。这种表里不一的做法,最终只会自食恶果。参考平安银行在2020年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盲目扩张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最终不得不付出巨大的代价。 (数据来源:平安银行2020年财报)

行业警示:农商行的“成长烦恼”

上海农商银行的案例并非个例,而是整个农商行体系在快速扩张中面临的普遍问题。公司治理薄弱, 部分农商行虽然完成了股份制改造,但决策机制仍然受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效率低下,反应迟缓。科技能力滞后,互联网贷款管理漏洞频发,说明其数字化风控体系根本无法跟上业务创新的步伐。监管套利惯性, 农商行通过理财、同业等表外业务规避监管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行为,只会让风险更加隐蔽,最终酿成更大的危机。

我认为,上海农商银行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几张罚单就能解决的。需要从根本上重构合规体系,重塑薪酬机制,升级风控技术,培育合规文化。监管部门也需要加强监管力度,对屡犯问题实施“穿透式”问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合规成为农商行的“基因”,而不是“补丁”。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8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