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行“学雷锋”竟成KPI?金融公益的真面目,看完脊背发凉!

当“3·15”撞上“学雷锋”,银行公益的真诚与困境
每年的“3·15”消费者权益日,总是伴随着“学雷锋月”的尾声。今年,渤海银行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和学雷锋志愿活动,似乎想将“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与“以人民为中心”的金融服务理念融合。然而,这种看似美好的结合,背后却隐藏着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金融知识进社区:便民还是任务?
渤海银行在天津、成都等地开展的金融知识普及活动,表面上是为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提供金融防诈骗知识。但实际效果如何呢?社区讲座往往流于形式,宣传手册内容空洞,很难真正触及到老年人的痛点。
我在某次类似的活动中,亲眼看到银行工作人员对着PPT念稿,台下老人们昏昏欲睡。这种“填鸭式”的宣传,真的能有效提高老年人的防骗意识吗?恐怕更多的是完成KPI,给银行的形象贴金罢了。
诚然,有社区居民表示学到了实用知识。但我们也要看到,这种活动的覆盖面毕竟有限。对于那些居住偏远、信息闭塞的老年人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帮助,而不是一场“走过场”的讲座。
雷锋精神的“金融式”演绎:真心实意还是公关手段?
渤海银行在贵阳为残障人士和困难群众送生活用品,在石家庄为企业员工提供金融咨询和义诊服务,在温州开设“零钱包”兑换服务。这些举措看似暖心,但总让人觉得少了点什么。雷锋精神的核心是无私奉献,是发自内心的帮助他人。而银行的这些活动,总带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味道,缺乏真挚的情感。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银行将“学雷锋”活动与自身的业务推广捆绑在一起。例如,在宣传金融知识的同时,不忘推销自家的理财产品。这种行为,无疑是对雷锋精神的亵渎。
我记得之前看过一则新闻,某银行在社区开展“学雷锋”活动,表面上是为居民提供免费体检,实际上却借机搜集客户信息,推销信用卡。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做法,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败坏了雷锋精神的名声。
表彰与案例:自我肯定还是行业标杆?
渤海银行总行金融教育志愿服务队和呼和浩特玉泉支行荣获金融系统学雷锋活动示范点称号,其案例也被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收录。这固然是对渤海银行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所做努力的肯定。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这些荣誉的背后,往往伴随着大量的资源投入和精心策划的宣传。其他银行是否也能复制这种模式?或者说,这种模式是否真的具有普适性?
我个人认为,与其花费大量精力去打造“示范点”,不如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实际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中,例如,建立更加完善的投诉处理机制,加强对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等等。
金融机构参与公益活动,本应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情。但是,我们不能让“学雷锋”变成一种形式主义,一种公关手段。只有真正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用心服务,才能让雷锋精神在金融行业焕发出新的光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